最近一段时间,陈建斌发力了。
继张嘉译之后,陈建斌又成了一个新的“屏霸大叔”。
由他主演的两部电视剧,《三叉戟》和《爱我就别想太多》,近期接连播出。
不光热播,也遭到热议。
但喜忧参半,两部电视剧可以说遭遇了冰火两重天。
《三叉戟》好评如潮;但其后的《爱我就别想太多》则遭遇差评,豆瓣上更是持续在3.3分。
纵然陈建斌的演技在线,也没能把后者拖出烂剧的大坑。
但是,这可能并不能给陈建斌太大的打击,因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陈建斌见的多了。
别的不说,他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便是如此。
01
1970年,陈建斌出生在乌鲁木齐,父亲是搞体育的,后来成了体育局的一名干部,母亲是一名数学老师。
6岁之前的陈建斌,一直跟着外公外婆在农村长大。
在那里,他觉得过了自己人生中很美好的一段时光。
以至于很多年以后,当那个农村长大的陈建斌“见多识广”之后,仍然觉得儿时那种画面是最美的。
也是在那里的农村,潜移默化的,陈建斌竟然开始了艺术之路的启蒙。
外公外婆所在的村子叫八家户村,离乌鲁木齐很近,靠种植供应城市的蔬菜生活。
那里有一排排,一片片的西红柿和各种蔬菜地。
小时候的陈建斌和伙伴们,觉得那地似乎是没有尽头的,特别大。
而在八家户村不远,有一个叫车队的地方,晚上经常会放电影。
而为了去车队看电影,陈建斌就需要和伙伴们跨越那片田野菜地。
尽管感觉要走很远,也不觉得有多累。
这种单纯而又淳朴的喜爱,其实也给陈建斌未来做选择时,埋下了最早的伏笔。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当时的他们都是一群孩子一起去看电影,因为一个人实在是晚上不敢走。
可是电影有时候播完已经很晚了,很多小孩儿都已经困的不行。
有一天,其中一个孩子就躺在菜地浇水的渠沟里睡着了。
或许是孩子多的原因吧,家里竟然都没有发现少了这个孩子。
第二天,菜地里开始浇水了,水流到自己身上了,才醒过来——原来在菜地睡了一夜。
这也成了陈建斌对儿时的美好回忆之一,原因就是这种事现在不可能再发生了。
现在不会再有谁家的孩子一夜不回家,家里人不焦急的寻找,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菜地睡一夜还真的没事。
7岁之后,陈建斌回到了父母身边。
那之后的陈建斌,一直还是一个影迷,从来没想过要当演员。
倒是想走父亲的路,想学体育,练过一阵子乒乓球和速滑,也很喜欢音乐。
02
可是阴差阳错的,他还是和电影脱不了瓜葛。
上高中的时候,或许是因为叛逆,陈建斌发现自己不喜欢在家呆着,也不喜学校,却很喜欢去家里和学校间的电影院。
于是他总是偷偷的逃课往电影院跑去看电影。
而老师最后也知道说服不了他,于是干脆听之任之,只要陈建斌别打扰其他人学习就好。
所以,那时的陈建斌,其实就带有一点文艺气质。
而那时的他,似乎运气还不差,后来赶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在新疆特招一批定向生。
具有文艺气质的陈建斌,平时就喜欢诗,那次凭借朗诵北岛的《回答》,还真就过了专业课考试。
可是接下来的要面临的文化课考试,反倒让陈建斌慌了。
他自己知道,高中时候就没怎么学习啊!
于是接下来的四个月里,陈建斌就基本没出过自己的屋子,他知道自己决战的时候到了。
最后,他居然很顺利的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
那一年,和他一起考进中央戏剧学院的还有他的2个老乡,李亚鹏和王学兵。
他们一起坐了3天4夜的火车,来到了中戏——几个人梦想开始的地方。
这大学生活里,陈建斌不再是那个“差生”,他学习成绩非常好。
原因就是想他自己说的那样,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样的日子,连时间都过的飞快。
4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因为是定向生,陈建斌、李亚鹏和王学兵几个新疆来的,又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其他人早就做好打算,要回到北京,做“北漂”。
可是陈建斌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他觉得自己比较闭塞,其实不太适合靠自己打开局面的“北漂”生活。
觉得那样太不稳妥了!
03
于是在最后一个同学李亚鹏离开新疆之后,陈建斌在老家简直成了孤家寡人。
早晨起来,看着周围所有人的忙忙碌碌,陈建斌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该干嘛。
这个时候,一个从北京打来的电话给了他新的方向。
来电话的是他的恩师——何老师。
他猜出了陈建斌现在的境遇和感受,还告诉他如果想回来,可以考研。
很多年以后,陈建斌仍然称这位老师为贵人,因为他给陈建斌指明了一个适合他的方向。
陈建斌当时也觉得这是一个比较踏实的办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他顺利的考上了。
然而,除了回到了中戏,对陈建斌来说,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
他仍然没有什么戏可演!
而周围的同学像李亚鹏,已经和徐静蕾合作了《将爱情进行到底》。
其他很多人也都小有名气了。
说不失望是假的。
陈建斌,只能靠每天读剧本来抵消心里的惆怅。
读到失意人的角色台词时,他会跟着泪流满面,也是生平第一次体会什么叫哭的哽咽。
在陈建斌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他又遇到了事业道路上的第二个贵人。
那就是他的校友——孟京辉。
他告诉陈建斌没什么事,就跟自己一起搞话剧吧。
有戏演,陈建斌当然求之不得。
但那时候他还没有打通“任督二脉”。
无论怎么演,无论旁人怎么开导,总让人感觉差那么点意思。
有一天,孟京辉实在受不了了,他急了,跳上台亲自给陈建斌做示范。
这时候的陈建斌也急了。
有一种智慧叫做急中生智,用在那时的陈建斌身上可能最合适了。
两个人一急,没想到他就想通了,开窍了!
陈建斌说从那时候起,他才真的是一名演员了。
04
那天让他真正成为演员的,是他出演的那部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
一个人才华的涌现,别人是看得见的。
在2000年,陈建斌获得了第四届中国话剧金狮奖。
但也是在这个时候,陈建斌养成了一个“毛病”,那就是经常的改剧本。
因为在演话剧时,陈建斌和同伴们,就经常的反复推敲然后更改剧本。
这些本子里包括莎士比亚等名家的作品。
所以后来,拍戏的时候,觉得剧本或者台词有问题,陈建斌都会对导演提出来。
也是因为有道理,导演最后不得不听他建议。
陈建斌丝毫不觉得有问题。
他觉得经典如莎士比亚的作品,根据具体情况,都可以调整,谁又能保证自己的剧本一点问题没有呢?
怎么就讨论不得呢?
况且出发点,都是为了让作品更好的事情。
应该说,这个耿直BOY的出发点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这样就成了圈里的“另类”。
他经常被很多人称为戏霸,为此遭受许多诟病。
这些人里,甚至包括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蒋勤勤。
当然后来肯定是理解了陈建斌了,不然两个人也不能走到一起。
就是这样一个对演戏热爱,也很较真的陈建斌,连他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有一天他对演戏没了兴趣。
05
那是在2013年的时候,演了很多角色之后,陈建斌突然觉得自己再也找不到演戏的热情。
这种感觉,甚至比当初籍籍无名,没有戏演的感觉还要痛苦。
为此,他一度消沉。
在这样的时候,命运又一次帮了他,他遇见了当时的一个叫钮承泽的导演。
他来找陈建斌拍一部电影,而陈建斌之前也很欣赏这位导演。
但是陈建斌当时正处在低落的情绪中,原本答应了人家,后来又反悔不去演了。
然后又反悔,又想去演,纠结挣扎了几次,才最终答应下来。
但陈建斌这次出演赚到了。
在现场,钮承泽和他带动的其他几位演员,那种对演戏的热情和执着深深的打动了陈建斌。
甚至让他很不好意思。
因为在内心里,陈建斌已经知道,之前的自己已经不如这些人了,他已经没有了对演戏的渴望。
还好,剧组的这些人让他有了久违的感觉,从这个角度说,钮承泽和那个剧组救了陈建斌。
因为这样,在这之后,陈建斌才有了对自己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勺子》。
当时很多奖项的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都颁给了陈建斌,在行业内,非常受认可。
就是这样,陈建斌跌跌撞撞的一路走来,成为了如今我们屏幕里熟悉的他。
不可否认,陈建斌有自己的幸运。
但我通过他的故事,看到更是一个演员的坚持,还有一份文艺青年从小就带有的纯真。
或许到今天他都仍然很闭塞,很不“社会”。
但也真是这样,或许才能不迷失自我,才能有自己的艺术追求,也才更能打动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