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5日 11:18:15
“我哭过,我跪过,再困难也不言放弃。”
文 | 华商韬略 江上之
“直插美国军工心脏。”
中国最新一轮稀土出口管制出台后,不少媒体都发出了类似感叹,认为这不但是对美国高科技的反制,也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警告:
中国有能力对美国国防工业基础造成重大影响。
而让中国稀土由弱变强的核心人物,就是王震西。
【世界性成果】
1984年2月,中国第一块磁能积达38兆高奥的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在一间25平方米的简陋临时仓库诞生了。
此时,距日、美宣布制成钕铁硼永磁材料,相隔仅4个多月。
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研发出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的国家。
主导这一研发的王震西和他的同事们来不及庆祝,就又投入到新的攻坚战,并在3个月后,以国产低纯度钕为原料,成功研制出低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磁能积也进一步提高到41兆高奥。
这也意味着,中国不但已有能力自主研发钕铁硼永磁材料,且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方才42岁的王震西,也因此成为全球稀土永磁的重磅人物,备受瞩目。
而这种人生轨迹,几乎可以说他主动追求的梦想成真。
1942年生于江苏海门的王震西,17岁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毕业时,就在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没有顺从父母,留在上海进复旦大学,而是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磁学专业。
当时,中科大在北京刚创立一年,但王震西了解到,这所学校的学科设计都是中国最先进、最前沿、最尖端的,比如计算机、原子能、火箭、导弹等。
学校的老师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等,更是他的“偶像”。
后来,王震西回忆说,在中科大五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老一辈科学家们的身上,学到了一种做人的精神以及对国家的情怀。
1973年,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访华。他主动向周恩来总理提出,拿出10个国家最高奖学金,邀请10名中国青年科学工作者,到法国工作、访问。毕业后即在中科院物理所从事永磁材料研究的王震西,成为幸运者之一。
当年,他即被派往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路易·奈尔磁学实验室做访问学者,成为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世界顶级磁学科学家奈尔的学生。
也是在那里,王震西更进一步与稀土结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走进法国万吨级稀土分离厂,那里正在用先进的装置,分离提纯从中国低价进口的稀土,而被提纯的稀土,有部分还会以数百倍乃至上千倍的价格,重新卖给中国。
这深深刺痛了王震西,他暗暗发誓,要改变这种局面。
1975年,回国的王震西,出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副室主任。他给自己定下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稀土磁性材料。
他带着中科院物理所磁学组、电子所稀土磁钢组成员,组成联合攻关小组,告诉大家说:“我们要真正地为国家干出点事业,才算一辈子不白活。”
也就是在一间25平方米的简陋临时仓库,他们不断尝试配方、探寻工艺,打破封锁,最终做出了磁能积高到41兆高奥的低纯度钕铁硼永磁材料。
【下海办企业】
王震西的成果很快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
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多国实验室和公司向他发出高薪聘请,去做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他的爱人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孩子也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出国,无论个人发展前途,还是家庭团聚,看起来都是王震西的优选。
但他最终还是决定留下来,并且肩负起新使命:在时任中科院院长、“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的支持下,“下海创业”将研究成果产业化。
“事关国家发展战略,不能再等了。”周光召说。
1980年代初,中央在北京中关村创建全国首个高科技的创新园区,鼓励科技工作者“下海创业”。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中科院计算所的柳传志。
自己办企业,王震西最初是拒绝的,因为他对如何做企业完全是陌生的。他后来回忆说:“柳传志是第一批最勇敢的弄潮儿,挑战者。而我不是,我完全没有这个打算,没有这个勇气。”
连续几个晚上,王震西彻夜难眠,甚至熬出了人生第一缕白发,“像伍子胥过昭关一样”。
最终,他还是决定,接受时代赋予自己的新使命,投身产业和市场。还是那间25平方米的仓库,他用毛笔写下公司名称——中国科学院三环新材料研究开发公司,贴在门上。
“三环”的寓意是,希望将科研、生产、市场紧密联结起来,走一条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新路。
就这样,靠着40万元的中试经费,王震西领着十几个人,开启了中国钕铁硼成果产业化之路。
【后来者居上】
1985年6月,公司刚一成立,王震西便带队南下赣南,寻找稀土原料。
当时,中国企业稀土资源保护意识非常淡薄。而日本在透露第三代稀土永磁成果前夕,抢先与我国江西某矿签订了稀土原料低价购买合同。
事隔不久,钕原料价格急速上涨。
6月的赣南,烈日炎炎,远处的群山竟然覆盖着皑皑“白雪”。这让王震西很是纳闷。
走近了之后,他被惊呆了。原来,那些“白雪”竟是从地下渗出的稀土。
全世界最丰富、最优质的重稀土资源,就被他踩在脚下,王震西开心极了,底气与信心又平添几分。
而一想到自己的公司,他又是着急万分。
当时全球已有13家公司进入第三代稀土永磁领域,且全部是世界500强,拥有一流的科技实力,并投入了巨资,中科三环相比起来,几乎是一穷二白。
如何快速追赶?王震西想出一个办法,与社会企业合作生产。
而且,他刚好有这方面的资源。他的同学兼前同事姚宇良,已在宁波磁性材料厂当了10年技术厂长,虽然同样实力有限,但能生产,可以先把事情做起来。
1986年,在中科院和宁波市的支持下,三环公司与宁波磁性材料厂,合作设立三环宁波磁厂(后更名为“宁波科宁达工业有限公司”)。 ▲1980年代的科宁达公司——中国第一家钕铁硼产业基地当年秋天,他们迎来了收获——中国第一条年产30吨钕铁硼永磁材料工业化生产线建成投产,相关技术工艺奠定了我国烧结钕铁硼技术路线之基。
首批标示“中国制造”的钕铁硼永磁材料,陆续出口到美国、英国和东南亚。经美国检验,产品质量完全可与美、日同类产品媲美。
中国也因此成为美国、日本后,国际上第三个能够批量生产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国家。
此后,三环公司开始一手强科研,一手抓生产,持续更先进的研究,更先进的生产,快速成为世界稀土材料的新生力量。
科研方面,三环公司先后承担了“高档稀土永磁钕铁硼的产业化及其应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制备工艺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等一系列国家“863”计划项目,筑牢了中国钕铁硼永磁产业发展的创新根基。
生产方面,三环公司的产能持续扩张,生产工艺和技术也不断提升。
更重要的是,三环的发展,还带动了我国稀土永磁企业蓬勃发展。
到2000年,中国钕铁硼永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也是那一年,中科三环成为国内第一家上市的稀土永磁企业。
受中国稀土永磁产业迅猛发展的影响,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全球稀土永磁产业格局因此发生重大调整:美、欧稀土永磁产业出现剧烈震荡和萎缩,发达国家烧结钕铁硼企业仅剩欧洲的VAC,和日本的日立金属、TDK及信越化工。
中国稀土永磁产量占全球比例,则由2001年的40%不断攀升,自2012年起稳定保持在90%以上。
如今,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重稀土减量化技术、高丰度稀土资源平衡利用、磁体回收利用技术等方面,中国已基本与世界同行并驾齐驱。
【哭过,跪过】
2024年4月,82岁的王震西辞任中科三环董事长,改任荣誉董事长。
此时的中科三环,已成长为营收近百亿、市值超百亿的,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稀土永磁材料及器件供应商之一。
王震西曾经说过,要通过不懈努力把公司越办越好,为国家守住钕铁硼永磁这一战略新兴材料的高地。
他用将近40年的努力,做到了。
谈及这40年,王震西说,就他本人的个性而言,他更适合做科技工作者,成为企业家是一种历史的偶然。由一个科学家变成一个实业家,对于他而言,确实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哭过,我跪过,再困难也不言放弃,坚持就是胜利。”王震西说。
尤其是公司初创的时候,每一件事都特别难。
有一次,他在西湖边上整整地哭了两个小时,甚至为公司下过跪。
“当时太难了,感觉又特别委屈。想想如果继续搞科研,日子过得很体面。而现在搞企业,不仅困难重重,而且作为一个科技人员的尊严、面子,都没有了。”王震西回忆道。 ▲1991年,周光召(右一)视察三环公司,王震西(左一)作介绍王震西年轻时的兴趣爱好相当广泛,游泳、爬山、看电影、看小说、听京剧、听昆曲……但后来投入科研,再后来办企业,这些都只能是想一想,然后想都不敢想了。
可如此辛苦过来,办成世界一流公司,王震西却依然过着俭朴的生活。
即便年逾古稀,他依然安步当车,走路上班。搬家,都自己蹬着三轮车,自己动手,坚决不用公家的车,不用公家的人。
【参考资料】
[1]《永磁王》北京日报
[2]《王震西:中国稀土永磁行业的领路人》中国网
[3]《中国稀土磁谷,从25平方米临时仓库中走出》中国科学报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