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超过9600亿元。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胡文辉在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介绍,地理标志是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批准建设国家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在全国建设了123个示范区。前不久,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一批典型案例,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取得了五方面的积极进展。
一是制度建设方面,印发《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制度实施方案》,实现了地理标志受理、审查、认定、标识、监管五个方面的统一。健全社会共治的地理标志保护体系,上海、广东等地出台地理标志地方性法规。
二是体系建设方面,优化完善地理标志保护标准体系,发布实施推荐性国家标准《地理标志 基础术语》。构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基础的地理标志特色质量保障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例如,湖南安化县建成安化黑茶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广西柳州完善螺蛳粉全产业链570余项标准。
三是监管服务方面,结合地理标志领域监管特点,不断完善行政保护手段。例如,浙江杭州创新运用数字智慧监管,加强对地理标志产品的源头追溯、实时监测、在线识别。湖北秭归推进行政、司法与社会资源整合。福建云霄创新引入金融支持,深化政银企对接。
四是宣传推广方面,建立地理标志文化传播体系,不断提升全社会的地理标志保护意识。江苏南京、广西梧州等地推进地理标志保护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延长地理标志产业链,提升地理标志附加值,丰富文旅新业态,探索地理标志产业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五是交流合作方面,健全涉外地理标志保护机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合作。重庆江津建立具有国际认证资质的检测中心,服务江津花椒走向国际市场。云南保山整合种植、采摘、生产、加工环节资源优势,拓展保山小粒咖啡海外市场。
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打造地理标志保护示范高地目标,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助力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本报记者 吴珂)
(编辑:刘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