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4 月 26 日消息,2024 年 6 月 2 日,中国嫦娥六号工程从月球背面 Apollo 盆地的玄武岩地质单元成功返回 1935.3g 月壤样品。
Apollo 盆地位于月球最大、最古老的撞击盆地 —— 南极-艾特肯(SPA)盆地内部。研究认为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组成不同于其他地体,可能分布着下月壳乃至上月幔的物质。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在聪领衔的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返回月壤、角砾、冲击玻璃及玄武岩岩屑进行系统研究发现,嫦娥六号月壤与着陆区玄武岩化学成分显著不同,并验证了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广泛分布着苏长质月壳。
“与月球正面普遍存在斜长岩月壳不同,月背南极-艾特肯盆地广泛分布苏长质月壳,这种差异可能与南极-艾特肯盆地遭遇撞击导致月壳甚至月幔物质熔化再分异结晶有关。”汪在聪受访时指出,这项研究成果为理解月球早期形成和演化,探索月球正反面存在显著二分性原因奠定重要基础。
团队从嫦娥六号样品中还发现苏长质颗粒,并且通过对不同颗粒岩相学研究和多元素测定,支持南极-艾特肯盆地广泛分布苏长质基性月壳,指示形成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大撞击给月球带来巨大且广泛影响。
相关成果于本周三发表于国际期刊《地质学》(IT之家附 DOI:10.1130 / G53086.1)。
摘要:
中国嫦娥六号探月工程实现了人类首次从月球背面返回月壤样品,这些样品是研究月球背面月幔和月壳物质组成以及理解月球二分性成因的关键对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汪在聪教授领衔的月壤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返回月壤、角砾、冲击玻璃以及玄武岩岩屑进行深入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限定了嫦娥六号着陆区玄武岩和月壤的平均化学成分。结果表明,月壤化学成分在毫克量级均一,且显著不同于着陆区玄武岩。结合岩相学,这种差异揭示了大量外来苏长质壳源溅射物(40 ± 5 wt.% )和少量陨石加入物(2-3 wt.% ),未发现直接来自月幔的岩屑。这些外来苏长质岩屑代表着陆区附近大范围的月壳物质,其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与 NWA 2995 族陨石成分类似,且接近南极-艾特肯(SPA)盆地的遥感的预测结果。此外,月壤、角砾、武岩和不同类型冲击玻璃都具有较低的 Th 含量,支持着陆区及其附近月壳和月幔贫 KREEP 组分。这些结果表明,月球背面嫦娥六号着陆区附近的非月海单元乃至更广的 SPA 盆地内部分布着中等氧化铁含量、富斜长石的基性月壳。这显著不同于月球正面以月海玄武岩为主的风暴洋克里普地体(PKT)和以斜长岩为主的斜长质高地(FHT),为 SPA 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基础。